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文明播报 领导活动 志愿服务 迎讲树 创建活动 未成年人 专题荟萃 创建须知 图看肥西 聚焦 乡镇动态 肥西印象 三线三边 公告栏 思想道德 我们的节日 图片新闻

淮军将领圩堡建筑代表——刘老圩

来源: 肥西文明网 时间:2022-05-18

  刘老圩位于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启明村,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旧居。旧居距省城合肥40公里,建在大潜山北麓,金水河边,依山傍水,占地101亩,是江淮地区晚清独特的圩堡式地主庄园。在对刘铭传旧居保护和修复过程中,我们对旧居的布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走访和科学有效的勘探,得到了大量着有实效的原始数据,使旧居原有风貌得以重现。

  一、圩堡建筑时代背景

  清咸丰年间,为围剿太平军,李鸿章在家乡招募和整编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等地方团练组建创建淮军。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之后,淮军将帅们获得了朝廷嘉奖和大批钱财,纷纷陆续回故乡筑圩建宅,修筑大小圩堡数百处,这些圩堡主要分布在肥西西北方圆百里的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三山”周边。刘老圩的建筑规模及风格是这些淮军将领圩堡建筑代表之作。

  二、圩堡历史沿革

  刘老圩是刘铭传于1868年10月在第二次剿捻后回乡择地兴建,1894年(光绪甲午)刘老圩中大厅遭火焚毁,后重建,因刘铭传属相与大潜山老虎洞相克,故重建时在圩内东大门处建一钢叉楼来压邪镇圩。刘铭传后人一直在圩内居住到解放,圩内建筑布局直到建国初期都没有大的改动。1949年全国解放后刘老圩由当地农会接管;1950年11月华东军区教导团(后更名为华东军政大学)进驻刘老圩;1952年刘老圩交安徽省军区管理使用;1982年12月肥西县人民政府公布刘老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刘老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9月安徽省军区移交刘老圩给肥西县人民政府管理,原始建筑仅存九间厅、子药房、西更楼,但圩内自然环境依旧。2004年11月刘铭传旧居进行首次考古勘探发掘;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刘铭传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拆除圩内部队建部分房屋进行第二次考古勘探,并对大堰、濠沟进行清淤,同期重修圩堤、复建南大门楼、盘亭、荷花池;2008年3月重修九间厅、子药房、西更楼,复建东大门;2010年6月成立刘铭传旧居纪念馆,开辟“刘铭传平生展馆”;2012年5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刘铭传旧居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6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公布刘铭传旧居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3年7月复建刘铭传旧居中大厅、南更楼、北更楼、内濠沟,内外围墙,进行第三次考古勘探。2015年复建西洋楼、钢叉楼。

  三、走访展现圩堡布局

  为进一步做好刘铭传复建工作,找到详实准确的复建依据,肥西县文物部门组织调查组,走访了刘氏后裔刘学韫、刘学亚,在旧居生活居住过的刘甫义,当年常在刘老圩出入的退休教师胡照甫,五十年代初任潜山村村主任马兆明、徐复春等数十人,通过回忆描述及绘制草图,形象地还原了刘铭传旧居的原貌。

  采访内容:圩内共有四个宅子,分别为大房、二房、三房和四房,建筑第一路为中大门,第二路是敞厅,第三路是正厅,正厅的后面是转心楼。从南大门一进去,往左手走,前面好大一个院子,靠壕沟两层是炮楼,经过一个过道是南书房。大巷直走是洋楼大院子,洋楼前有个大院子,院前正中有一个大园门,院墙为空花围墙,院中间有一个方台子,院外两边种有牡丹花。洋楼门朝东,靠近圩内后围墙,西洋楼每层3间半,上下共2层,3间为房间北边的半间是楼梯,洋楼一层走廊很宽,夏天乘凉可在走廊上放桌子吃饭,中间的门为六扇门,门的上半截装白色磨砂玻璃下半截为木板,楼的二层前有栏杆,有走廊,洋楼不是古式建筑,比较现代,所以叫洋楼。从院子到大巷子,右手是内壕沟,有内桥进去是中堂,逢年过节张灯结彩。大厅一共四进,从内壕沟过石桥就到八子大门,大门两边是二个厢房,进八子形大门就是院子,两边有走廊,穿过院子就到敞厅,敞厅后面又是一个院子,过院子后上三个台阶就是正厅,正厅前走廊向南通大巷,向北通荷花池、钢叉楼、北书房、九间屋等,正厅后是转心楼,院内有一棵很大的石榴树,转心楼一周都是走廊,很宽,四周有栏杆,楼上花格窗子,是上下推开的,上面是五颜六色的玻璃,楼上是紫红漆的木地板。钢叉楼在圩子正大厅的北边,经过一个大巷子和一个园门,过园门有三间平房这3间平房就是北书房,同三间平房相连在一起的第四间是一个3层小楼,这就是钢叉楼,钢叉楼的后面是一个院子,院子后是菏花池,进钢叉楼是要从北书房经过的,钢叉楼面积为1间,上下共3层,每层有2个窗户,窗户开在楼的北面和西面,楼是用青砖砌的,楼内有木楼梯,楼梯位置一层和二层是交错开的,楼上是木地板,楼顶为瓦顶,楼的四角砌有三角尖形砖台上装有三叉形钢叉。


图 | 刘学韫、刘学亚手绘刘老圩回忆

  四、考古勘探考证圩堡布局

  外濠沟及围墙:由濠沟、大堰两部分组成,环绕圩子四周,是圩堡第一道防御设施,周长500多米,宽12至50米不等,濠堰外壁为自然土层,外濠内壁用红砂石砌筑。在外濠沟边筑有高3.5米,厚0.5米的外围墙,围墙是用长30宽14厚8厘米的青灰砖砌筑。

  内濠沟:位于圩内东北部,呈长弧形。长67.5米、宽10米、深2.2米。濠沟壁用红砂条石彻筑。后期在内濠转弯处修建了一座钢叉楼,将内濠分割成了东、北两段,在北段的西端建有“盘亭”。

  东大门:位于圩子的东部,是旧居主要进出口通道,又是防御碉楼,墙基长11.4米,宽5.1米,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层的建筑体;门宽2米,通道由红砂岩条石铺筑。


  图 | 刘铭传旧居东大门部分

  南门楼:位于圩子的东南角,面向东南,是圩堡与外界联系的第二通道,是连接旱庄和运送货物的进出口,也是防御碉楼。楼础长11.6米,宽5.1米,高约8米,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层的建筑体。通道、铺地和建筑形式基本同东大门,只是在规格档次上略低。护门房紧连南门楼西侧,是南门楼的配套建筑。

  钢叉楼:位于圩内东北部内濠的转角处。为砖木结构,五开间,面东,楼基南北长18.6米,东西宽9米。楼建在内濠之上,楼底部有暗函沟通内濠东、北两端水系。勘探时发现:钢叉楼是后期打破内濠建于内濠之上的,在此段濠沟中堆积有大量的碎砖瓦屑,附着浓厚的黑灰色火烧痕迹,印证了有关史料记载旧居在建成后不久部分房屋遭大火烧毁的事实。

  盘亭:位于荷花池西端,面东,基础呈长方形,南北长7米,东西宽5.5米,三面临水,南北边引伸池内。此亭是刘铭传为珍藏西周著名青铜器 “虢季子白盘”而特建,称为“盘亭”。


  图 | 刘老圩九间厅和盘亭

  中心主体建筑群:中心主体建筑群是由中大门为轴线的两侧对称建筑和进深数路房屋组成的。面东,座落于圩区的中心位置。正大厅及两侧对称建筑为四路进深,每路四个单元,每单元三间,通面阔12间,计52.5米。通深为60米。头进、二进、三进分别是前厅、中厅、后厅,四进为南、北转心楼。北路房屋的中厅地下,用红砂岩条石呈斜状打成地笼,为堆积重量物体所用(可能是平时放置大炮的地方)。


  图 | 修复后的刘铭传旧居内宅大门

  西洋楼:位于圩内西南部,是一座仿西方建筑形式的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整个地基似为五间基础,正中一间向外伸出,呈“凸”状。南北长23.2米,东西宽5.8米,中间房宽9.3米,南北长6.3米。西洋楼南北两侧均有平房相接,楼前楼后都有院落,院门正中,楼后为花园,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不清。据刘氏后人介绍,西洋楼外北侧有大厨房等一般建筑,在大厨房的西边有一养鸡处,鸡笼下曾埋藏着著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虢季子白盘”。

  南、北更楼:南更楼位于圩区的西南角,坐南面北,南墙临外濠;北更楼位于圩区的东北角,坐北朝南,面朝大菜园,北墙临小金河,两楼建筑行式基本与西更楼相同,早年均匀拆毁,今仅存遗址。

  五。结语

  根据考古勘探调查、查阅史料、走访知情人士和对周边环境的深入了解,旧居的原始风貌、形制特征、建筑结构、方向以及建筑物间的相互关系,基本有了较准确的认识。旧居占地面积101亩(陆地、水面各占近半),圩基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略短的矩形,座落在西高东低的岗岭冲地上,圩堡里明确地界定出防务区、主人居住两大区域。


图 | 旧居效果图

  主要建筑格局是由濠沟、围墙(包括内、外围墙)、大堰和圩内建筑区四大部分组成,外濠环绕四周与大堰相连,内濠建于东部与高墙相接;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之水,在圩东北角和东南角有吊桥与外相通。圩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角建有两层5开间更楼,墙体设有枪用孔眼和顾及四周的嘹望窗,把炮楼的军事功能揉合到民居的建筑之中,更楼是圩子的安全保卫机关又是乡勇、更夫的栖身处所。内外两道围墙并立绕圩一周,间距4米至20米之间不等,形成圩内的可控防务地带,这里建有枪械房、子药库,圩勇、更夫等人只能在内围墙以外的空间里活动,无重大事件不得步入内院,内围墙把防务区和主人居住区严格的分离开来,起着既防外又防内的双重功能作用。

  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中轴对称分布,为三路三进,头进与二进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路为转心楼;另有九间厅、南书房、盘厅、钢叉楼、西洋楼、走马楼、子药房、更楼、假山、花园等建筑。主体建筑群,洋洋大观,层次深远,透释着古朴的徽韵气息。整体建筑采用条石作基,灰砖墙体,黑瓦屋面,山墙造型为弧形封火山式。木制装饰手法多用浮雕、线刻,纹饰多为几何、花卉图案。工匠在房型设计、建筑布局和建筑空间的运作处理上,技艺娴熟,手法新颖、灵巧。建筑的等级、规格、材质及颜色,既充分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又无违背清朝庭有关按品级兴建私宅的建筑规制。

  在圩内西北有一处大堰,堰内有大、小岛,大岛当年上建有书房,小岛为弹药房。圩堡即吸取了护城河和城墙的防御特点,又有别于皖南徽派民居建筑,整体建筑错落有致,设计合理,做工考究,雕刻精美,充分反映了清代晚期江淮地区建筑风格,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

责任编辑:王 楠

地方文明网

合肥文明网 | 瑶海区文明办 | 庐阳文明网| 蜀山文明网 | 包河文明网 | 肥东文明网 | 庐江文明网 | 长丰文明网 | 巢湖文明网 | 中铁四局文明网| 万家热线
           
合肥市肥西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