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联系我们
中国文明网总站 首页 文明播报 领导活动 志愿服务 迎讲树 创建活动 未成年人 专题荟萃 创建须知 图看肥西 聚焦 乡镇动态 肥西印象 三线三边 公告栏 思想道德 我们的节日 图片新闻 文明家庭

2019年第四季度肥西县“身边好人” 候选人名单公示

来源: 肥西文明网 时间:2020-03-17

  2019年第四季度身边好人评选工作开始以来,全县各单位和广大群众踊跃推荐人选,经县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材料初审把关,并征求了相关部门意见后,确定了16名正式候选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候选人名单吧!

  助人为乐类

  1.李永香(肥西县法院退休干部,县法院推荐)

  事迹简介

  热心公益活动的老人李永香

  李 永 香

  人物简介:李永香,男,1949年7月生,肥西县法院退休老干部。

  事迹简介:李永香同志曾任肥西县人民法院副院长,2008年9月退休。退休后在《肥西县志》被聘为编辑,他还热爱公益活动,热心助人,为人。

  正文:李永香同志退休后,人们戏称退二线的人是“八闲王”,可他一直忙着,即使退休了也没有闲着,他在《肥西县志》被聘为编辑,负责收集和编写政法系统各单位20年间的历史。

  编史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现成的资料,需要编辑人员“找米下锅”。在编写《肥西县军事志》的时候,他向县人武部负责人要资料,这位负责人说:“就是没有资料才请你呀,有资料我请你干什么?”真是“秀才遇到兵”了。后来他从堆放在墙角的《值班日志》里一点一滴地找线索,犹如大海捞针,终于拿出了15万字的初稿,得到军分区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蜀山区人武部军事志编辑工作起步晚,进度慢,听说肥西县人武部军事志是他编的,请他帮忙编辑,他有了先前编辑《肥西县军事志》工作的经验,把许多相同的东西搬进去,很快完成了18万字的初稿,赶上了进度。

  2009年以后,他自筹资金为曾经担任过校长的董岗初级中学编写《建校四十年》校史,为县法院编写《法苑春秋》纪念册。为了收集资料他不顾炎热和寒冷,北上北京、沈阳,南下上海、杭州、广州,在省内跑六安、淮南、滁洲、芜湖到处找人找资料。为了方便找人打摩的,为了节省开支住廉价旅馆。在《建校四十年》里他收集了该校40年167个毕业班中的138个班的毕业合影照片。在《法苑春秋》里他收集了曾经在肥西法院工作过的338人中的227人照片。有人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且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六安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姜汉彦给他编辑的《建校四十》题词:“编史修志是好事也是苦事,能够成功问世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他先后出版了反映“三年困难时期”《小洼人家》12万字和反映男性青年忠于爱情的小说《为了那句诺言》4万字的小说,以及休闲读物《开心话》。有读者说:“他写的书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经历过的事,我们想写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写出来了,对于教育后代大有好处!”

  他还编辑了《网络文摘》1—12集,供十几位不会上网的老年朋友学习。每集30万字左右,加上先前编辑的各种资料粗略计算一下有400多万字。都是他用新学的五笔字型在电脑键盘上一字一句敲打成功的。他还自学图片排版技术,帮助4位老朋友出版了《回忆录》、《纪念册》。不收取任何报酬。有位老朋友说:“在他帮助下,我编成了这个小册子就是传家宝,希望后生们不忘历史,弘扬优良传统。”

  他喜欢公益活动,经常和他的同事、同学和学生们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增强革命友情,加强他们之间横向联系。成功地组织了十多场大型联谊会。如“花岗知名人士联谊会”、“董岗校友联谊会”等等。为促进花岗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回家乡参加建设架设桥梁。许多人说:“亲不亲,家乡人。我们人在外面一定不忘是从家乡那条条泥泞道路上走出来的,一定努力为家乡多做一些好事。”

  2012年以后,他接受上派镇老年学校聘用,为社区老年朋友讲解法律、时事。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老年朋友有关的法律知识和有趣的新闻,讲解给大家听。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如何防诈骗保老本》、《习近平上任后做了哪些大事》、《中国近年来的成就》、《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走向》、《韩国大事与中国关系》等等。还讲许多老年朋友喜爱的笑话和幽默故事。4年多时间分别为8个社区讲解约150场,按照每场听众50人计算受教育的至少有7000人次。许多老年朋友说,“他讲的我们听的快活。是精神享受”。他还给青年社区暑期放假在家的中小学学生讲解“从钓鱼岛和南海主权之争,谈爱国主义”。给山南镇和县法院退休同志讲解“周永康为什么这样判”,以案释法,大家说他讲的不错。给县法院年轻同志讲法院史,鼓励他们“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把肥西法院建设得更加美好”。让年轻人知道肥西法院曾经三次荣获国家级表彰,荣誉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和发扬广大,立足本职,提高水平,做好审判工作,为人民多作贡献。

  多年来,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解答了许多人的法律咨询,为许多人代写诉状,不取分文。他说:“这些人都伤心,收他们钱居心不忍。”孙集街道有位年轻妇女遭丈夫抛弃,生活困难,精神十分痛苦。她在向老李咨询有关法律问题时,得到老李法律解释和许多精神安慰,并在她做乳腺癌手术时得到了老李1000元经济帮助,让她和同一病房的病友们十分感动。由于他热心为人,赢得了人民的好口碑。

  老李患有冠心病、脑梗塞、眼睛白内障等多种慢性疾病,有人对他说,你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好,图什么?图钱你不需要也没得到钱,图名你更不需要,老了出名有何用?他说:“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他用顺口溜概括自己的退休生活:“不打麻将不打牌,三餐两觉一趟街。上网学习查资料,编书讲课防痴呆。外出旅游兴菜园,退休生活多色彩。多为公益作贡献,身体名利置度外。为了生活更充实,晚年幸福更自在。”

  2.方孝兵(三河镇湖光村村民,三河镇推荐)

  事迹简介

  给残疾人安个“家”

  方 孝 兵

  人物简介:方孝兵,男,1976年3月出生,三河镇优秀共产党员,三河镇湖光村第六村民组居民。

  事迹简介:方孝兵与残疾人的不解之缘源于一次遇见。2006年春节,当村里人都在欢欢喜喜过春节时,方孝兵竟然看见木兰村方刚(化名)一家四口人都穿着补丁的衣服。“那一刻真的触动了我,一家四口都是残疾人,感觉自己要帮他们一把。”怜悯之心让方孝兵对方刚一家上了心。

  正文:

  通过走访调查,方孝兵发现三河镇有100多户残疾人家庭,急需社会的帮助,于是他决定放弃外出打工,回老家湖光村发挥自己所长,发展土鸡养殖,带领这些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一开始只是一家一户上门教他们养,后来就通过合作社带动。”免费发放鸡苗,上门防疫和培训……通过方孝兵的带动,现如今,三河镇有近100余户残疾人家庭养殖土鸡,每户养殖200余只,每年能增加2000多元收入。

  2017年,由于环巢湖流域环境治理的需要,方孝兵主动关停了土鸡养殖合作社。“养殖场关了,但这群残疾人我不能丢下。”成立的肥西县文超禽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响应党的号召,还社会一片青山绿水,降低养殖的污染。方孝兵决定关停肥西县文超禽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拆除了养殖设施。流转土地50余亩,于2018年11月成立了肥西县阳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

  50岁的老魏是隔壁西湖村人,从2006年开始,他就跟在方孝兵后面养鸡干活,每天骑着电瓶车到基地上班。谈起方孝兵对残疾人的帮助,老魏在一旁不停叫好。“方总对我们残疾人是真的好,在他这,我们残疾人每个月也有工资领了,家庭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还找到了一个大家庭,生活也比以前开心了。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受到了尊重,不会被别人用异样的眼神关注,没有人会觉得我们是特殊的。”

  老魏的话说出了基地其他残疾人的共同心声,现如今,基地不仅解决了三河镇20余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还帮助这些残疾人建了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2019年元月方孝兵申请让肥西县阳丰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肥西县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辅助性就业基地注意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安置二十名残疾人在基地从事辅助性就业劳动。天气晴好时让他们在葡萄田间从事一些简易劳作。合作社对于入社的二十名残疾人社员按肥西县最低标准公资发放,并且帮助他们购社会养老保险,另外在葡萄田间劳作闲暇之时,合作社牵头和江淮电动汽车生产厂商对接,引进批量手工活让他们代加工,使他们每月也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方孝兵说,这些残疾人,我请他们来干活,不是想让他们给我创造多大的劳动价值,我是想给他们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一个活动场所,一个交朋友的机会。平时他们在家总一个人待着,在葡萄园大家都在,每天可以边干干活边聊聊天,这挺好。去到葡萄园,就能看到,方孝兵在葡萄园里忙前忙后,给工人们倒点水,递递工具。上午十点钟左右,方孝兵的妻子魏红林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给工人们做饭,让工人们每天都能按时吃上一口热饭。中午的午餐是免费为工人们提供的,方孝兵发现工人们中午不休息,下午工作的时候都是无精打采的,于是他决定为工人们提供工人宿舍,可以让工人们进行午休。方孝兵将两间存储室打扫出来给工人们布置了男女宿舍,一下子提高了工人们生活质量。工人们对方孝兵夫妇对他们照顾心里非常的感激。

  为了使女儿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方孝兵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孩子做出榜样。生活俭朴,方孝兵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他们还经常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的教育下,她的孩子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严于律己,为了以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他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了对残疾人的帮助和照顾,为他们保障了生活,受到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3.方申聪(三河镇滨湖社区居民,三河镇推荐)

  事迹简介

  孝亲敬老传孝递 热心助人获称赞

  方 申 聪

  人物简介:方申聪,男,1964年5月出生,三河镇滨湖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方申聪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崇尚文明、乐于助人。他用他积极向上的美好品德感染了家庭内的每一位成员。2018年5月的一天,滨湖社区邻村的一位智力障碍男孩苏少杭失踪了,方申聪知道后,立即动员家里人帮忙寻找,他本人则开车在合肥周边不断寻找打听,终于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附近找到了那名智力残疾男孩,并把他送回了家。

  正文:

  方申聪同志拥有一个相亲相爱、温馨美满的家庭,一家共有四口人,在滨湖街道经营一家五金店,一直以来诚实经营,老实本分,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方申聪自打经营了五金店以来,他善良的品质,温暖的笑容就感染了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方申聪一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又是一个很不一般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构建了一个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生活氛围。有一个用心健康的生活态度,有一个热爱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态。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尽孝道、讲亲情的传统美德。家庭内的每一位成员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致力于环境保护,他们一家子还热心于公益活动,经常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每当家里有什么大事小事、他们都会开个家庭会议,好好商量,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心平气和交流,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最后都能妥善解决。

  方申聪同志乐于助人,2018年5月一天,邻村的一位智障男孩苏少杭失踪了,他的家里人十分着急,就在村内四处打听、寻找。当时方申聪正在五金店里和客人聊天,无意间听到有人路过谈及此事,善良的他怀着一颗热心询问了路人后得知有孩童失踪了,随即和家人商量了一下,立刻动员家里人帮助四处寻找。他觉得滨湖社区附近的村居地理位置都相对较偏,虽然村居大多都在环巢湖大道边上,又有048县道贯穿而过,交通便利,但是来往行人多为村居自家人,外人来的很少,如果孩童是失踪在附近各个村居的话,那么在附近村居打听一下,很快就能找到,否则孩子就有可能顺着环巢湖大道杭埠河段向东走再沿着巢湖边向北走到合肥,或是向西走到三河镇上。方申聪想到这里,就安排家里人到附近村居里打听打听找找看,他自己则开车到三河镇上以及合肥滨湖段周边找找看。

  方申聪的妻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结婚三十多年来,一直孝敬公婆,任劳任怨。妯娌之间团结和睦,有困难互相帮忙,经常受到邻里的称赞。方申聪一直觉得自己的老婆是个明事理的人,所以当他把这件事告诉她的时候,他妻子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还组织家里的亲戚朋友一起去周边村居寻找。在排查了滨湖社区附近的湖光、临丰、滨光、五合等村后,却没有发现苏少杭的踪迹,也并未打听到任何消息,人们都说从未听过也未见过有一位孩童出现过。他的老婆把情况告诉了他,他就明白了孩子有可能走到合肥或是三河镇上去了。

  他首先开车到了三河镇上,在居委会的帮助下,镇上的相关部门协助了寻找,很快就得到结论,苏少杭并没有出现在镇上。于是他就开车顺着环巢湖大道去合肥周边打听,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渡江战役纪念馆附近找到了苏少杭,这个孩子当时正坐在环湖大道边路亚上。

  方申聪找到孩子后很激动,这个结果不仅是对他最大的慰藉,也是孩子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的美好期盼。方申聪一直相信“助人”在于解决人最根本的问题,有句话说的好“帮人帮到底”就是这个道理。助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了当事人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最根本的矛盾。他帮助别人不是临时起意,然后虎头蛇尾,草草结束,他是深思熟虑后,觉得自己的确能够给到帮助,然后进行到底。

  方申聪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不计付出和回报,全心全意地为身边的人做事,为邻里乡亲的服务,那些点点滴滴助人为乐的事,贯穿着方申聪的日常生活,日复一日未曾改变。

  见义勇为类

  1.陈宗保(肥西县公交车司机,官亭镇推荐)

  事迹简介

  事故无情人有情 凡人善举暖人心

  陈 宗 保

  人物简介:陈宗保,男,1972年6月出生,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十里店村。

  事迹简介:陈宗保是一名普通的肥西县公交车司机,今年10月的一天,他见义勇为的一次善举避免了一场火灾的发生,保护了货车上人员的生命,为货车司机汪家来挽回了几万元的损失。一个意念,体现一个行业的素养。一个善举,升华一座城市的文明。

  10月19日中午12:35分左右,肥西公交697路驾驶员陈宗保驾驶公交车行驶至312国道官亭林海红绿灯路口处,发现前方有一辆双排微货车冒起了白烟。陈宗保赶紧按喇叭、打双闪灯提醒前方货车。

  但货车司机完全没意识到险情正在逼近,此时车内货物已着火燃烧起来,恰巧,此时红灯亮了,货车停了下来,陈宗保随即靠边停车,大声提醒货车司机。当时他就在后面喊:“起火了起火了,你看你后面起火了,我们还以为是车子的线路起火了。”在陈师傅的大声呼喊下,汪家来这才发现后面车厢正在冒烟,情急之下,货车司机徒手拍打火苗,手面多处烧伤,可火苗乱窜,火势丝毫未减。这时候安顿好乘客后,陈宗保立即拿起车上的灭火器,利用公司培训时学到的消防知识,迅速冲到货车旁对准火苗,将明火扑灭,由于陈宗保反映迅速,及时帮忙灭火,避免了车主损失。待货车险情排除后,陈宗保师傅又回到了车内继续运送乘客。“我车上有灭火器,我把公交车停好,确保安全后,第一时间打开门,就拿着灭火器下去,争分夺秒。当时也很紧张,心想救火一秒钟都不能迟,反正就是三下五除二把火喷差不多了,我看火苗已经降下来了我就放心了。”陈宗保心有余悸的说。

  因为救火,陈师傅的双手都受了一点小伤,即便这样,他也非常开心,因为自己的举手之劳就避免一场火灾的发生。10月20日,车主汪家来向所在巴士公司打来电话,称要感谢697路一名帮忙灭火的公交司机,汪家来称,当时询问司机姓名,可司机只说了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便急匆匆地跑回车厢了,情急之下,汪家来拍下了车牌号,准备择日到公司面谢这位好司机。

  汪家来说:“真得特别感谢这位默默无闻的公交司机及时见义勇为,要不是他及时发现并伸援手帮忙灭火,估计车辆及整车货物都没了,这得损失好几万元不说,车内三人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障。”

  当陈宗保知道货车司机要感谢他时,却淡然地说:“这只是小事情,没啥好感谢的,当时任何一名公交司机看到都会选择施救的。也是赶巧,着火的货车停在林海加油站红绿灯路口处,刚好巧遇红灯,我才能及时提醒上货车司机。否则过了红灯我也无能为力了。当时看货车火苗蹭蹭的,一心想把大火扑灭,平时公司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时也经常培训,也是轻车熟路。当时车内有好几十名乘客,但没有一个抱怨我耽误大家时间的,都很支持我的做法,纷纷给我点赞。”说起救火的过程,陈宗保露出朴实的微笑。很快,697司机见义勇为伸援手帮助货车灭火的事迹在公司传扬开了,各巴士公司纷纷号召驾驶员向陈宗保师傅学习。

  2.王俊(肥西公交有限公司第二巴士调度员,县经信局推荐)

  主要事迹

  见义勇为公交人

  王 俊

  人物简介:王俊,男,生于1985年9月,肥西公交有限公司第二巴士调度员。

  事迹简介:12月3日下午在肥西县三河镇北大桥附近,一名青年男子落入水中。被救上岸时,该男子神志不清,情况危急,全身僵硬,口吐白沫,随时有生命危险,而120由于道路堵塞,被堵路上,一时间过不来,男子命悬一线!此时恰逢王俊路面检查经过,见情况危急,王俊积极参与救援,并将男子送到了三河医院进行急救,由于救援时间及时,最终该男子转危为安。

  正文:

  王俊,原为肥西公交699线上的一名普通驾驶员,由于其工作表现突出,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于2018年通过公司内部竞聘,由驾驶员晋升为第二巴士公司调度员。身为一名八零后,王俊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播撒在平凡的交通系统中,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热情规范的优质服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日常工作中,王俊根据所管辖线路实际工作情况,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创造出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受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所属巴士公司一线驾驶员们的赞誉和褒奖。

  事情发生在12月3日下午,王俊准备到三河汽车站检查车辆卫生,途经三河北大桥时,突然传来一声:“有人落水啦!快救人”。在这紧急关头,王俊协助巡逻至此的肥西县公安局三河交管中队3名辅警立即对落水者展开了救援。当时该男子已经神志不清,情况危急,当时全身僵硬,口吐白沫,随时有生命危险,而120由于道路堵塞,被堵路上,一时间过不来,男子命悬一线。见状,王俊驾驶公务车将男子紧急送至三河医院,由于救援及时,最终落水男子转危为安。

  目前王俊见义勇为搭救落水者的事迹已被公司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公司进行宣传,以期感染和鼓励公司上下所有员工,使王俊的见义勇为精神成为行业模范,也作为全司员工学习的榜样。但王俊却说“每一个人都有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只要碰到了,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人本能的反应和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他的举动是那样理所当然,就是这一个普通人的善举,践行了我们新时代的传统美德。

  其实,除了此次救落水者,王俊还曾多次为乘客排忧解难,就在前不久的十一国庆黄金周,三河客流量骤然增加,王俊每日起早贪黑在现场调度车辆,一位老太太在三河汽车站候车不慎被小偷将身上的万元现金偷得精光,老太太当时十分焦急,嘴里念叨着:那可是我全部家当呀!王俊了解情况后,便安排好手上工作,带着老太太去报警,由于老人年纪大,行动也不灵活,王俊便一路陪同老太太办理各种报案手续,不厌其烦的跑前跑后,一切手续办理完,王俊掏出身上的现金把老人家送上回家的车,此时,天已黑…多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王俊从未抱怨过,更多的是自豪和开心,一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自豪与开心。

  公交公司,作为城市的窗口行业,是肥西县的一张靓丽名片。王俊同志的所作所为不但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整个社会传播了正能量。他们这些平凡的草根人物身上闪耀的高尚品格,不仅让人体悟到人性的温暖,更能获取前行的力量。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是一颗满腔热诚、甘于奉献的心。王俊搭救落水者只是公交众多好人好事中的一个点,我们更希望通过传承并发扬这种社会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向公交好人们学习,营造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让做好人,做好事成为一种习惯。

  十二月凛冽的寒风中,水无情、人有情,王俊见义勇为的行为温暖了三河这座古镇,同时也温暖了人心,为寒冬带来了丝丝暖意。

  3.唐业许(肥西公交有限公司X202线路驾驶员、花岗镇推荐)

  主要事迹

  公交驾驶员救死扶伤传递社会正能量

  唐 业 许

  人物简介:男,生于1966年8月,肥西公交有限公司X202线路驾驶员。

  事迹简介:11月27日下午四点五十分左右,在桥中村委会站和汪帮圩之间的路段,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雨天路面湿滑,车辆侧翻,半个身子被压在三轮车下不能动弹,情况十分危急。唐业许见状,立即停车,联合车内乘客开展救助,众人合力将三轮车抬起,救起被压的老人家。

  正文:

  11月27日下午四点五十分左右,在桥中村委会站和汪帮圩之间的路段,发生了暖心的一幕。一位身穿橘黄色上衣的小女孩神色慌张,匆忙向路边路过的车辆挥手,并且连声哭喊“救命”。这一幕正好被驾车路过的肥西公交驾驶员唐业许看见,见状,他迅速将公交车停在路边,下车查看情况。发现路边,一位70多岁的老人被压在侧翻的三轮车下面不能动弹,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天还在下着小雨,求救小女孩的衣服全湿透了,而此时老人在车底下被压已有一段时间了,情况十分危急。唐业许见情况危急,立即向车上唯一的一名乘客请求救助,请他帮忙下车救援。乘客知晓后连忙下车,同唐业许两人徒手抬三轮车,试图把老人家挪出来,但由于三轮车体积较重,二人试着抬了几次都没有把车抬起来。瞧着痛苦呻吟的老大爷,唐业许心急如焚,此时恰好有一位路人经过,唐业许赶紧请求路人协助参与救援。最后,在三人的齐心合力下,三轮车被抬了起来,唐业许轻轻地把老人家从车底下挪了出来,并把他扶到路边,问询老人家受伤情况。

  经了解,老人家叫唐照余,今年77岁,家住桥中村小拐队。原来唐老下午到新仓学校接孙女放学,在回来路上因雨天道路湿滑,三轮车侧翻,半个身子被三轮车压住,当时雨天,路面湿滑,天气寒冷,且事发路段人烟稀少,如不是唐业许及时发现并救助,后果不堪设想。唐业许细心询问老人家受伤情况,并准备将他送到医院,老人家因伤势不重,婉拒了唐业许的好意。因车内当时还有乘客,唐业许再次确认老人家无恙后,又回到驾驶室继续运行。12月11日,受助老人唐照余来到花岗公交枢纽站,送上亲笔书写的感谢信,表达对唐业许的感谢之情及敬佩之心。

  拾金不昧、乐于助人、救死扶伤等好人好事每天都在肥西公交上演,这些普通的公交驾驶人用平凡的善举诠释着人间大爱,传播着社会正能量。一句饱含温度的问候语可以温暖一颗心,一个不经意的小善举,可以感动一座城。这些普通的公交司机们用一件件好人好事,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面貌,同时也是我县文明城市创建时期市民高素质的集中体现。

  敬业奉献类

  1.汪中兴(铭传乡聚星村环卫工人,铭传乡推荐)

  主要事迹

  铭传乡聚星村堰拐组:敬业奉献好人

  汪 中 兴

  人物简介:汪中兴,男,1950年7月出生,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聚星村堰拐组,环卫工人。

  事迹简介:汪中兴,男,铭传乡聚星村环卫工人。他兢兢业业,一心扑进清扫保洁工作中。他任劳任怨,不怕脏累,面对繁重的保洁任务,不仅连天带夜完成任务,还十分注重保洁质量。他用扎实的行动、真诚的话语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正文:他叫汪中兴,69岁,家住铭传乡聚星村,2009年选择了平凡而崇高的环卫清扫岗位,成为聚星村保洁公司1名环境卫生清扫工人,在环卫战线上一干就是十个春秋,他凭着对自己钟爱事业的追求,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怕脏和累,清扫聚星村道路。整整十个春秋,他秉持“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把年华无私地奉献给执着追求的环卫事业,用真情实意、言传身教引导人们热爱自己的家园,用五尺扫把在大街上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之歌。

  无怨无悔的选择

  2009年3月,由于聚星村道路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要求,汪中兴毅然选择了工资微薄、工作辛苦的环卫工作,从此,便与道路清扫、垃圾收运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在干清扫保洁时,他总是把工作帽沿压得很低,低着头默默地作业,担心熟人遇见,子女们也不赞同,劝说:“干什么不好,偏去扫大街”。在以后实际工作中,他才亲身体会到清扫工作的艰辛和其中的酸甜苦辣,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有时还不被村民理解,受一些不明不白的委屈。随时遇到有村民把生活垃圾倒在已清扫干净的道路上,他上前好言相劝,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聚星村书记及时地关心、帮助、支持他,以环卫工人的先进事迹感染他,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教育他,使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环卫工作虽然脏苦累,却与群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村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干,只是分工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集镇美容师”,任劳任怨地工作在环卫战线上。

  爱岗敬业作表率

  最初参加环卫清扫工作时,汪中兴就担任了聚星村最主要干道的清扫保洁工作,每天清扫道路面积3000平方米,还负责垃圾箱清洗?“牛皮癣”清除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每天凌晨5点半钟就来到岗位上,一天作业下来,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脚痛。在工作中,汪中兴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学习,特别是有关清扫保洁作业的技巧,以使清扫工具耐用,为单位节约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几年来,汪中兴练就了一套清扫作业又快又好的基本功,道路卫生经常保持整洁清爽。

  真情言传带动人

  虽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但为了树立环卫工作良好形象,汪中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真情和关爱引导人们自觉爱护公共卫生。他在干好清扫本职之余,积极参加行政执法分局组织的各项活动,把单位提出的创建口号熟记于心,说服教育同事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深受聚星村民的好评。在生活、思想上,他像大哥一样关爱同事,经常教育同事上班一定要穿标志服,作业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谁家有困难,他积极帮助解决,谁生病在家,自己主动承担清扫工作任务。

  汪中兴同志经常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大家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街道环境一定能搞好。他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深入细致的工作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感动居民,让人们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共同努力搞好聚星村环境卫生。就这样,每天的晨曦中他第一个迎来阳光,暮色中他最后一个送走夕阳,风雨中有他弯腰清掏下水道的身影,烈日下有他挥帚扫地的唰唰声,正是有许多像汪中兴这样的辛勤劳作且任劳任怨的环卫工人,聚星村才得以有今天的干净整洁。

  2.黄荣发(肥西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室主任,县公安局推荐)

  主要事迹

  一刀直探阴阳路 洗冤除霸气如虹

  黄荣发

  黄荣发,男,46岁,本科文化,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分配至肥西县公安局,先后在看守所、技术大队工作,2005年被调至刑侦大队,正式开启法医的职业生涯,2016年被评为副主任法医师。投身法医工作15年来,黄荣发同志检验尸体超过1500余具,检验活体伤情超过3000起,受理人体损伤鉴定1600余起,出具鉴定书与检验报告2400余份,无一起冤假错误鉴定发生。先后在《法医学杂志》、《中国法医学杂志》及各类技术期刊发表论文16篇,在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比武竞赛中屡屡获奖。他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科技为手段,用法医妙手高高托起公平正义的天平。

  黄荣发所带领的刑侦大队技术室连续8次被公安部评为示范技术室,其中,2015年获得全国“一级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2017年获“全国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称号。2018年,肥西县刑事技术考核居全市双第一,而黄荣发个人也晋升为法医专业高级职称,发表了多篇法医专业学术论文,其中有两篇在国家级刊物CN上刊登,参加了多次高级别的学术交流会并作交流发言。2017年,他荣获“全省优秀刑事技术民警”,2018年还被公安部两次通报表扬。

  长年累月和一具具血肉模糊、腐臭发烂的尸体打交道,一次次手执手术刀在尸体上寻找细微证据,蚊蝇密布,蛆虫横行,恶臭漫天,这就是肥西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法医黄荣发经常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但面对这些常人无法忍受的环境,黄荣发同志在工作中从未退缩,兢兢业业,从无任何怨言,被同事们誉为拿手术刀的老黄牛。

  让死者言,维生者权

  2013年10月,官亭镇江夏社区群众报警称发现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死者家属和围观群众十分恐慌,认为死者是被人打死,还提出一些嫌疑人员。就在村民们议论纷纷时,黄荣发来到现场,他没有受现场群众议论干扰,对尸体进行仔细检查,并对尸体发现地点周边住房仔细搜索,最终在死者尸体所在地点上方平台边缘发现一块仅有半个指甲盖大小的皮肤组织,结合死者小臂内侧擦划痕迹,及手指不脱落皮瓣,黄荣发推断死者系在平台活动时失足跌落。后来经过大范围的调查走访,证实了黄荣发的推断,也为群众提出的“嫌疑人员”洗掉嫌疑。“当时,在场的同事都惊呆了,一场‘凶案’就这么被黄主任轻松破掉了,简直是肥西的福尔摩斯啊!”当时在场的一名办案民警感慨道。

  2013年,三河镇木兰村群众报警称发现一起坠楼死亡事件。黄荣发连夜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勘查,对尸体进行检验后,他提出死者伤情与高坠致伤不符,断定死者应系死亡后被从高处抛下造成身体损伤,而非坠楼死亡。侦查员根据这一重要线索,立即展开排查,最终根据黄荣发提供的证据锁定嫌疑人并成功抓获真凶,破获案件,让死者得以瞑目。

  技术精湛,本领过硬

  法医的工作是枯燥的,同时还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容不得半点马虎。有人问黄荣发是如何十几年如一日应对这份工作的?他的回答是:“我已把工作培养成我的最大爱好。”

  2018年7月,紫蓬镇紫荆名都小区有人报警称发生一起命案,死者死亡现场遗留许多喷溅状血迹。黄荣发赶到现场后,并未被现场群众和出警民警议论影响,他说先要全面的勘查现场和检查尸体后再做推论。他在仔细查看死者身上的伤口后,对尸体位在的现场进行了详细勘查,结合地面、墙面各种血迹分布情况,以及现场遗留的射钉枪,针对现场痕迹、尸体位置情况,初步判断死者应在施工时,因操作射钉枪失误,导致意外发生。现场调查民警经大范围走访以及监控视频的调阅,佐证了黄荣发的判断,同事们对黄荣发同志翘起大拇指,纷纷赞扬黄发的技术精湛,令人钦佩。

  爱岗敬业,身先士卒

  “他干事,低调、沉稳、兢兢业业,总是身先士卒。是县局民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汪建文说起黄荣发时如是说。

  2018年8月22日,我县高店乡发生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代永年杀害其妻后将其分尸,并抛尸于我县周边庐江、包河等地。案发后,寻找尸块是该起命案的重中之重。因正值酷暑天气,担心年轻侦查员、技术员对高度腐烂的尸块有心理阴影,也为了带动整体法医工作,黄荣发决定全程陪同侦查员、技术员寻找尸块。在作案人的指认下,尸块一块块的从池塘中、耕地下、马路旁、阴沟里不断被提取出来,高温天气下,恶臭的尸块让不少侦查员和技术员当场呕吐,但黄荣发为了提取物证需要,却仅用戴了橡胶手套的双手不断收集尸块进行装盒,让现场的年轻侦查员和技术员钦佩不已,纷纷表示要以黄荣发主任为榜样。一次尸块的现场提取,给整个刑侦大队年轻民警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岗敬业现场课。

  2014年,黄荣发担任刑侦大队技术室主任,带头加班值班,经常以办公室为家。三项技术破案会战、“一长四必”现场勘查、技术室等级评定、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带队外出考察、“一村一警”、下乡扶贫等大量任务,让黄荣发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之下,身体也渐渐吃不消。为什么这么拼?“全国示范技术室荣誉来之不易,不能在自己手里砸掉,那样太辜负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黄荣发解释道。

  然而,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这位技术精湛的“老黄牛”,于2019年5月18日加班时突感身体不适,在前往药房买药时突然晕倒在药房门口,后经及时抢救脱离危险,医生诊断其为脑血管瘤爆裂,在经过长达50多天的抢救治疗后,又因继发脑积水伴大小便失禁,不得不再次转到省立医院南区神经外科施行脑积水引流手术,目前仍在治疗中。

  黄荣发患病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正友、党委副书记、政委王于升、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许华明、刑警支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张熹暨技术处等领导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合肥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援军亲自率领市局工会、机关党委领导前往医院慰问,受省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刘立兵委托,厅物证鉴定管理处处长郑根贤一行于2019年7月20日上午带着领导的关怀、组织的温暖专程前往医院亲切看望黄荣发同志,嘱咐黄荣发同志的亲属要积极配合医院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等级评定还有很多材料没搞,文化墙还没有完善。”这是黄荣发同志死里逃生醒来后的第一句话。一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做一名合格的真正为民办事的共产党员。黄荣发同志在法医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这他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

  3.丁常宗(严店乡退休干部,严店乡推荐)

  主要事迹

  40年敬业奉献退而不休

  年逾古稀热情奔走助力公益事业

  丁 常 宗

  人物简介:丁常宗,男,1945年12月出生,安徽肥西人,中共党员,肥西县严店乡退休干部。1962年参加工作,担任过生产队长、村主任、村支书、轮窑厂厂长、规划办主任等职务。退休后任严店乡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和严店社区关工委主任。

  事迹简介:丁常宗同志以“为民服务”为根本,以“奉献爱心”为筑石,年逾古稀依然坚守基层工作岗位,为村民分忧,几十年如一日热心基层群众工作,积极参与并组织志愿活动,为社会贡献温暖;作为一名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他时刻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坚持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与点赞。

  正文:

  初见“丁老”,除了那一副老花镜和微微颤抖的双手,整个人的精气神,没法让人把75岁和这个老年人联系起来。过了古稀之年,大多数人联想到的是“颐养天年”,而“丁老”,在退休之后,依然坚守在为民服务的一线,积极参与组织帮扶活动百余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普通党员“以人民为中心”的庄重承诺。

  发光发热 开拓基层新天地

  丁常宗1962年高中毕业后,成为了全村学历最高的人,放着城区的舒坦办公室不坐,他主动回到老家,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伴随着三年的饥荒,丁常宗精打细算,很快就帮助生产队解决了口粮问题,戴上大红花的他,在先进个人的总结会上谦虚的说,就想要为大家多做些事。这一说就是几十年。

  1981年,改革的大潮已经刮起第一阵风浪,丁常宗顶着全村的期望全票当选了吴岗村主任,继而1986年担任了村支书的时候,时逢大旱,丁常宗带着全村老少,自己动手,建设了当地第一条灌溉渠,隔壁村大旱绝收的时候,丁常宗早早的带领着全村人获得了大丰收。后来,村里又集资成立了轮窑厂厂长,可是由于不懂技术,又缺乏熟练工人,轮窑厂一直在亏损。组织上又一次想到了丁常宗。面对困难,丁常宗扎下身子学技术,虚心向年轻人请教,只用了两个月竟然把厂子里全部的技术都学了个遍。工人只要有不懂的就去问丁常宗。“有困难,找‘丁老’”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在“丁老”的带领下,全厂职工上下同心,轮窑厂一年扭亏,两年盈利,三年后从濒临破产的小厂建成年上缴税收30万的大厂。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丁常宗带领着全体村民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热心社区 行动传播正能量

  退休后的丁常宗,没有像其他老同志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用“丁老”的话说,他是“闲不下来”的性子。丁常宗主动担起了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2007年,严店乡吴岗新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试点,将在原有基础上,将村民拆迁安置到新的居住点。“村里”也能像“城里”那样生活?村里很多人并不感冒,尤其是很多老年人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祖宅。这时候又是丁常宗第一个站出来。“我是党员,我应该带头执行”。在丁常宗的发动下,村里党员们率先在拆迁协议上摁下了红手印。随后丁老又带着左邻右舍挨家挨户的做工作,从拆迁安置政策到土地流转的益处,丁常宗拍着胸脯说,自己会担任工程的监工,这下才让全村人放心下来,签订了拆迁协议。担任监工后,丁常宗大到规划设计,小到物料购买,都会亲自过问。2012年,吴岗新村落成,十栋18层高楼一时间成了巢湖西畔的标志性建筑。

  小区建好后,虽然“村里人”都住上了“城里屋”,但是大家很多生活习惯一时半会还没改过来。丁常宗带领几名党员成立了小区的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此时,年事已高的“丁老”得了高血压,志愿小组的同仁们不忍心让他如此辛苦劳累,纷纷劝说让他在家休息,但是老人家有着倔强的性格,他决定做的事情就一定要认真负责到底。“得让大家树立主人翁意识”,丁常宗如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小区居民的卫生习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最近一年全县美好乡村试点评比中,吴岗新村以5个第一、4个第二、3个第三的月度拼比获得2018年全县总成绩第一。而吴岗新村党支部也成为了先进党支部,他本人也成为了优秀共产党员。吴岗新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平整宽阔的水泥马路贯穿全村,美丽乡村见证着“丁老”的付出。

  不忘初心 播撒爱心做公益

  吴岗新村建成后,丁老在小区担任了物业管理员,村里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引起了丁常宗的关注。因为爱看书,丁常宗把自己家中的书本拿出来,又动员左右邻居,弄了一个简易的“图书屋”,每逢周末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到书屋去看书。一次“图书屋”的活动中,丁常宗发现一位12岁左右的小姑娘每次都独自在一旁,于是就多了几分关心,原来小姑娘叫董漫琴,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家里经常只有八十岁的老人刘远兰独自带着小孙女。于是丁常宗每个周末都拉着董漫琴和其他的孩子们讲故事、做游戏。在丁老的帮助下,董漫琴性格越来越开朗,她和其他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呼丁常宗为丁爷爷。身教重于言教,2012年丁常宗又发动社区的“五老” 和爱心人士成立了社区关工委,通过新建的农家书屋,不断培养孩子们看书阅读的习惯,更通过社区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2019年,20岁的董漫琴从肥西师范毕业,在去向栏的第一志愿填写了严店乡中心幼儿园,加入了“丁爷爷”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

  除了关爱留守儿童,丁常宗还积极助贫扶弱。家住严店乡吴岗新村的刘运胜,其夫妇俩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还有一个长期吃药卧病在床的儿子需要照顾。在得知此事后,丁常宗第一时间送去了爱心捐助。他先是拿出两千元给刘运胜补贴家用,然后又四处奔走帮刘运胜找工作,在丁常宗同志的多方联系下,乡内一家企业为刘运胜安排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月薪近千元,为刘运胜解决了一家人生活的后顾之忧。此外,每逢过年过节,丁常宗都亲自登门看望并送上慰问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身上穿的衣服还是十几年前的,他常笑着说,自己只要吃饱穿暖就足够了,最重要的是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能实现价值。

  不论是工作时的峥嵘岁月,亦或是退休后十余载的公益。在丁常宗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他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让生命更加闪光。

  4.高世林(柿树岗乡综合文化站站长、柿树岗乡推荐)

  主要事迹

  扎根基层文化一线23年 为农村文化事业默默耕耘

  高 世 林

  人物简介:高世林,男,197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柿树岗乡综合文化站站长。

  事迹简介:该同志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最基层的乡村文化事业,他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扎根基层20余年,为乡村的文化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正文:

  高世林,男,197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柿树岗乡综合文化站站长。高世林同志讲大局、讲原则、作风正派、服从大局、团结同志、兢兢业业、公正无私。在他的努力下,柿树岗乡的文化工作连续13年被市县文广系统评为先进单位称号。柿树岗乡地方舞蹈莲湘舞2016年12月被合肥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18年,柿树岗乡获评“安徽省文化艺术之乡”,为合肥市唯一入选乡镇。2020年春节期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高世林同志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践行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要求,充分展示了一名乡镇基层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防疫一线,书写防疫宣传新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疫情发生以来,高世林同志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在做好分管分工工作的同时,他还充当着可爱的疫情防控宣传员,为居民传达疫情防控知识。在采取已有的宣传方法同时,高世林想到“大鼓书”“门歌”在社区里宣传效果一定会更好,让群众通过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大鼓书、门歌来学习掌握防疫知识。为此,他亲自上镜,录制宣传视频,利用工作联系群、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进行播放宣传,同时,在没有防护服,也没有专门的防护设备,只带着简单的口罩,高世林手拿铜拨子,走街串巷进行防疫宣传。他说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让防疫知识走进每家每户,这是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今,高世林成了防疫宣传“网红”。高世林说,只要有利于疫情防控工作,这个“网红”当得有意义,同时他还组织柿树岗乡各村(社区)文化协管员集体行动,成立了疫情防控宣传队。连日来,在柿树岗乡各村、社区,都能听到她们的声音。她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门歌”“大鼓书”,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把疫情防控知识、举措及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和要求(包括疫情状况通报)等传送到每个家庭,提振广大群众战胜疫情信心和决心。

  乡村文化,倾心耕耘创佳绩

  柿树岗乡是个偏远的农业乡,但柿树岗乡历史悠久,历史底蕴深,文化积淀厚,群众文化意识较强。高世林敏感的抓住这一点,按照“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发展在农村”的宗旨,有声有色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2008年,成立“柿树岗乡民间业余艺术团”,由起初10人参加,现发展成500多名成员。艺术团成立后,高世林开始着手搜集濒于灭绝的具有柿树特色的文化品种,经过多方了解莲湘舞便是这传统民间舞蹈中一颗奇葩。莲湘舞最早由柿树黄花一带农民在解放前三、四十年代在艰苦的劳作中形成,六十年代发扬光大并进一步传播。莲湘舞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舞姿刚柔相济,节奏明快,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业余艺术团将其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来精心打造。抽调精干人员,聘请当年老艺人现场指导,悉心排练,一次不行来两次,两次不行来三次,参加创作编舞人员曾多次在一起编舞协商,多次商量莲湘舞动作、舞姿、音乐,改了修、修了改。2008年,编排并演出的民间舞蹈打莲湘唱词“计划生育好”获全县家庭才艺大赛特别奖,终于“一炮打响”,2009年4月份参加合肥市“农运会”传承项目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6月份莲湘舞被县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入县级名录。2014年6月份,莲湘舞,也是安徽省唯一选派节目参加在苏州举办的全国莲湘舞邀请大赛,荣获国家银奖,向全国观众展现了柿树岗乡莲湘舞的特色和风采。2015年8月选派少儿莲湘舞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总决赛,再次荣获国家银奖。2015年10月份,拍摄微电影莲湘舞,参加北京国际微电影节评比中,全国共有1162部作品,莲湘舞荣获全国十佳奖,也是安徽省唯一获奖作品。2016年12月份又被合肥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莲湘舞已成为柿树岗乡人人皆知、个个会跳的群众性舞蹈,全乡现有成人莲湘舞表演队伍20多支,少儿莲湘舞6支。柿树岗乡也因此获评“安徽省文化艺术之乡”。同时,在高世林同志的直接参与下,柿树岗乡建成了乡镇“博物馆”“民俗馆”,其中博物馆被列入“安徽省首家乡镇博物馆”称号,展示室陈列有瓦片、陶罐、石碑等实物,200多件,短有几十年长则几千年,全面反映了柿树岗乡的历史文化概貌。国务院三普专家组来柿树岗乡调研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认可。

  务实坦诚 志存高远品自洁

  高世林同志常说:“我们的工作,一定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时刻不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已的主观世界,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他为人正直,注意顾全大局和干部的整体形象,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经常与同志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政府机关事务繁忙,文化站的几名同志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帮忙,高世林同志十几年一人坚守文化工作,工作上再累再苦,业务再忙,他从未向党委政府提过任何要求,任劳任怨,一人承担多人的工作量,也从无怨言。高世林同志为了乡村文化工作,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心务实,把道义担肩上、责任放心间、信心装胸中,义无反顾地辛勤耕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文化人”的良好形象,诠释了“文化人”精神的深刻内涵。

  高世林同志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一直与人相处很好,朋友很多。他说,一个人关心别人,首先就要干好本职工作,不要让别人来替自己操心、费力;其次要宽以待人,热心助人,在别人有困难时去拉一把。高世林同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这种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文化工作的满腔热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也深受群众、同事的好评。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多年来,高世林同志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忘我工作,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盼,在乡村文化工作者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

  5.解明跃(铭传供电所运检技术员兼台区客户经理,县经信局推荐)

  主要事迹

  我是电力铺路砖

  解 明 跃

  人物简介:解明跃,男,1965年10月出生,现任铭传供电所运检技术员兼台区客户经理,为两个行政村,8个台区650余户提供抄表收费、业扩报装等供用电服务,负责全所低压设备运检工作、组织抢修、施工等工作。自从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解明跃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奋斗在乡村电力最前线。

  事迹简介:作为一名供电员工,他始终把护卫电力安全作为自己的任务,带领抢修班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抢修电路;总是以党员身份发挥带头作用,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党员服务队活动,为客户义务检查用电环境。他甘愿做电力改革之路的一块铺路砖,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正文:

  拼搏奋战一线,护卫电力安全

  铭传乡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带,有平原、有丘陵、有山区。复杂的地势为电力服务带来了很大难度。2018年1月,铭传乡受特大雪灾影响,出现大面积停电。大雪淹没了道路,抢修车辆无法到达现场。解明跃带领抢修班人员,扛着笨重的抢修工具、材料,冒着呼啸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徒步在雪中巡线。“天气很冷,风吹得人都睁不开眼,”解明跃回忆道,“我们就这么一步一步走,饿了就吃点随身带的吃食,累了就停下歇一歇,谁也没说放弃。”经过10余天不辞劳苦的抢修工作,解明跃与他的同事们恢复了全部受灾用户供电,他的坚持给用电户带来的是温暖和光明。

  2018年8月17日夜里,铭传地区受台风影响,全部失电,倒断杆20余根,断线百余处等,用户用电受到了威胁。18日清晨,解明跃踏着熹微晨光,将自己负责台区全部巡查一遍,来到供电所,询问各台区客户经理巡线情况,认真记录并汇报所长,组织人员对停电区域进行抢修。连续两天,他没回过一次家,吃住都在供电所。功夫不负苦心人,铭传地区抢修进展迅速,2天时间低压主干线路全部恢复供电。

  解明跃的努力奋斗,大家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在他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里,没有发生一起投诉事件,深得地方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尽心服务客户,突显先锋模范

  铭传供电所辖区内,有这样一群特殊群体,他们就是乡村留守孤寡老人。面对老人们的需求,这个憨厚的汉子不管再忙都要放下手中的事,前去处理。寒来暑往,刮风下雨,他总是提供上门服务,为老人们带来电力温暖。在解明跃看来,只要是孤寡老人们的事,就没有小事。每次故障处理结束后,他总不忘现场调试并交代老人家如何安全用电,平时还经常义务为老人们检查线路、更换灯泡、开关、插座等。“我儿子出去打工十几年,一年都不一定回来一次,有什么问题都是找小解,”来自铭传乡桂树社区的老人张贵福说,“这么多年,他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解明跃总是以党员身份发挥带头作用,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党员服务队活动,深入乡村社区,为客户义务检查用电环境,推广微信公众号。“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他总是这样对同事说,并且付以实际行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用心创建精品,助推美丽乡村

  2017年,铭传乡启明社区开始创建精品台区。在解明跃牵头下,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结合国网配电台区典设方案和启明新村现场实际特征,认真查找分析配电台区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将台区建设标准化、精益化、智能化的“三化”相结合。在2018年“三河村精品台区”改造中,铭传供电所党员服务队多次配合现场勘察设计,提供合理改造方案,并有效结合农户“表后线”治理、配电台区的下户线整改、三相不平衡治理以及表箱的“三封一锁”工作,全面提升配电台区低压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解明跃团队的不断努力下,2019年,铭传供电所被省公司授予“四星级供电所”的荣誉称号,大家欢欣鼓舞。

  在解明跃的笔记本扉页,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名言:“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他甘愿做电力改革之路的一块铺路砖,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孝老爱亲类

  1.解休云(铭传乡农林村村民,铭传乡推荐)

  主要事迹

  敬老爱亲 传递美德

  解休云

  人物简介:解休云,女,1983年8月8日出生,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农林村李岗组,农民。

  事迹简介:解休云,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农村妇女,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有一颗敬老爱亲的心,有一副不离不弃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多年来,丈夫由慢性肾炎变为尿毒症直至母子换肾,病情加重,多家大医院的治疗,耗时近十年的治疗,四五十万的治疗费用压垮了这个家庭的经济,他始终形影不离的伴随丈夫左右照顾着他的身体。丈夫病情恶化离开了人间,她顽强的挑起家庭的重量一边打工,一边还债,一边抚养年幼的孩子,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婆,释了“孝老爱亲”的含义。

  正文:

  古往今来,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解休云,女,1983年8月8日出生,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农林村。她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家妇女,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今年35岁的她,从小生活条件比较贫苦。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她和兄弟姐妹养大,正是这样,才使她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着尤为深切的理解。源于感恩,她对自己的父亲尽心尽力,孝顺有加,同样源于感恩,丈夫去世后她照料着自己家中年幼的孩子和公婆。在农林村,每一个熟知解修云的人都被她的孝行所感动着。

  七十岁的婆婆身体一直不好,又加上之前和儿子换肾身体不能干重活,解休云就承担起了常年照顾婆婆的重担,受到了周围邻居的好评。解休云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家庭年轻妇女,她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平凡普通的,但在这种平凡普通中,闪耀着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

  解休云不但孝敬老人,还和睦邻里,不管谁家有个大小事情,她只要有空她都会主动去帮忙。街坊邻居谁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她用善良的身心、炽热的思想、无私的行动、坚持的信念成为了家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坚实后盾,从平凡中体现了真诚,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深刻诠释了“孝老爱亲”的含义。

  2.李圣琼(肥西经开区沿河社区居民,肥西经开区推荐)

  主要事迹

  不离不弃 相守一生

  李 圣 琼

  人物简介:李圣琼,女,出生于1965年9月15日,家住肥西桃花工业沿河社区陈北队。她是一名勤劳质朴贤惠的妇女,十几年来含辛茹苦支撑着家庭重担。

  事迹简介:李圣琼是沿河村一名勤劳质朴贤惠的妇女,今年53岁的她照顾身患疾病,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十几年来含辛茹苦支撑着家庭重担。尽职尽责,养育子女,赡养老人,勤俭持家,毫无怨言,与邻里和睦相处,是一个里外称道的好媳妇,她劳作的双手就是整个家庭的肩膀。

  正文:李圣琼是桃花工业园沿河村人,1985年嫁给同村农民张大玉,两家都出身贫寒,但张大玉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身强力壮的他,由于吃苦耐劳,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2002年7月15日,张大玉由于发生意外,身体瘫痪,右脑萎缩。虽挽留住了生命,但从此却生活不能自理。灾难如同雷电击穿过张大玉的身体,也碾碎了当年只有37岁的李圣琼的心。在住院的几个月里,李圣琼悉心照顾丈夫,希望他能早日好起来。但是,丈夫再也没能恢复到正常人那样,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李圣琼既要照顾丈夫,还要照顾儿女,没有一刻能歇着。当丈夫本人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所有人都悲观失望的时候,李圣琼却坚强地默默承担了一切困苦。从此以后,李圣琼不仅要养育子女、操持家务,丈夫的生活起居,更是一刻也离不开李圣琼的照顾。每天,李圣琼为丈夫送饭递水,洗衣,擦洗身子,无微不至悉心照料。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李圣琼一边种地,一边照顾一家老小。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早晨5点,李圣琼就起床了,先是洗衣服,打扫卫生,然后急匆匆地去菜市场买菜,买菜回来,她赶忙准备早餐。早上8点,李圣琼开始给丈夫喂饭,李圣琼把面条和蔬菜放在料理机里打成糊状,用小勺子喂一口面糊,喂一口水,因为吞咽困难,她的丈夫经常把面糊喷到她身上,脸上,李圣琼用布擦擦,洗洗,继续喂,一顿饭,她要喂一个半小时,仅擦洗的布就要洗上数十次。每晚她都是最后一个休息,把全家安排妥帖才能睡觉。夜里也常常不能熟睡,要照顾丈夫,李圣琼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而这一切她都默默承受,不在丈夫和邻里亲朋面前讲一句苦,喊一声累。虽然生活不易,可李圣琼一直坚守着这个家,她每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丈夫瘫痪在床十几年,房间里也没有异味,她用年轻的生命奋力担当。

  李圣琼为人善良忠厚,说话和气面带笑容,从没有因小事和别人争吵、和亲戚朋友红过脸。丈夫瘫痪失去自理,李圣琼就成为了丈夫的一双腿。

  因为要照顾家里,她小病从来不上医院,2010年一次胆结石,在病痛的时候倒下了。这么多年操持一家人生活起居,没有铁打的人,李圣琼承担了不平凡的苦难,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妻子,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张大玉母亲去世早,年迈的父亲今年85岁了,李圣琼对年迈的父亲十分尊重,孝敬。公公对她赞不绝口,全村人都夸李圣琼是个好妻子、好媳妇,好邻居。因张大玉不能行走,政府部门为其家庭办理了低保,有一定的补贴。

  李圣琼15年来无怨无悔地陪伴瘫痪的丈夫,照顾孩子,在所有认识她的人心中,她是一名坚强的女性和贤惠的媳妇。

  3.刘玉平(上派镇绿锦社区居民,上派镇推荐)

  主要事迹

  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生病婆婆

  刘 玉 平

  人物简介:刘玉平,女,1975年4月,汉族,绿锦社区高升居民组人。

  事迹简介:今年44岁的刘玉平,是绿锦社区高升居民组一名普通妇女,她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人间真情,深受左邻右舍的赞扬,社区里的人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正文:

  婆婆原是一名干农活的好能手,因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卧床在家。为看病,四处求医,19年前未嫌弃侯家家境贫寒的她,嫁给了丈夫侯正宝,嫁到侯家婆婆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和蔼善良品德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进门那天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片真情投入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中,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照顾着久病的婆婆。

  天有不测风云,婆婆在2013年又不幸摔了一跤,摔中部位为头部后脑勺。刘玉平和丈夫及小叔和弟媳多次寻医给婆婆治疗,但效果都不太好,导致婆婆现在精神时而好时而坏,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刘玉平看出了婆婆的心事,就和弟媳说,我们以后每天都要搀扶婆婆外出呼吸新鲜空气,在婆婆精神好时要陪她聊天,开导婆婆坚强起来,同时利用节假日孩子们不上学,让孩子们给老人讲一些生活趣事。更是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给婆婆打比方,还常对婆婆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陪伴你”刘玉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执着地挑起侍奉老人的重担。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她抱着治好婆婆疾病的希望,四处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婆婆住院期间她亲自护理,平时按时给婆婆服药,合理安排婆婆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亲自扶婆婆上厕所大、小便,亲自给婆婆穿衣服、梳头、洗脸、端荼送水,她千方百计让婆婆吃好、住好、使婆婆生活的开心,每周她定期给婆婆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推着婆婆出门散步谈心,就这样,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为了更好的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婚后第4年,她毅然辞掉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在家照顾。为了能让婆婆早日康复,刘玉平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护理,婆婆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

  生活刚刚开始平静幸福,就在2018年9月份这份宁静被打破了,刘玉平发现婆婆总是说自己肚子疼,但叫她去看,她总是各种理由推脱,说过几天就去看,在刘玉平的一再坚持下,把婆婆带去肥西县红十字会医院去检查,检查结果让全家人意想不到,当她听到“胰腺炎”三个字差点没站住,她开始自责为什么不早带婆婆来医院,为了不让她老人家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她和侯正宝商量选择暂时隐瞒,告诉她需要住院几天做个手术就好了,她在医院守了整整十天,悉心照顾生怕她发现自己的病情,婆婆的病情一天天见好才叹了一口气,刚出院回家两天没想到婆婆病情复发,立即和家人将婆婆转院去了安医大二附院,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同家人在监护室外面焦急的等待,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至今泪水在眼眶打转,婆婆虽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在一起时间久了成为一种习惯,往日历历在目,直至10月底婆婆没有抵抗过恶魔之手,离开了这个家庭,在那时悲伤冲昏了头脑,忘记了此时的公公才是最悲伤的人,当她察觉不对的时候,擦干了眼角的眼泪和老公侯正宝、弟弟、弟媳商量,无论如何要照顾好公公,婆婆刚去世的时候,她们轮流在家陪伴着公公,弟弟和弟媳有两个孩子生活需要照顾的多,公公随后选择和他们一起住,婆婆走后,她的责任心更强,为了更方便照顾他们,租的房子和他们只有一路之隔。

  家里亲属都说:多亏了刘玉平的细心照顾,她的婆婆才捡回了这么多年的寿命,对于她的婆婆这辈子活的很值,每次说到这里她都说:“孝敬婆婆是我份内的事,在外人看来我照顾了她这么多年,其实她也照顾了我这么多年”,婆婆生前见人就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不知道上辈子积了什么德才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好媳妇照顾我、鼓励我、陪伴我、我感到非常幸福,她就是上天赐我的女儿”。在弟弟和弟媳的眼里她也是一个好大嫂,他们的榜样。家庭因为有刘玉平的付出,才能让这个家庭无后顾之忧。

  很多人被她的故事感动,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孝敬婆婆”?刘玉平回答说:“将来我也是做婆婆的人,同时也是给孩子做个榜样,我们晚辈应当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家多活几年,才能对得起自己,我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她的生活态度就是不要抱怨生活给予的不公平,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当你发现上天关上了你所有的的时候,也不要去抱怨,因为他不是故意的!这就是质朴、善良的刘玉平。

  4.吴红琼(严店乡苏小社区居民,严店乡推荐)

  主要事迹

  严店最美姑姥

  吴 红 琼

  人物简介:吴红琼,女,1965年06月,肥西县严店乡苏小社区人。

  事迹简介:吴红琼的侄女吴雪绒肢体二级残疾,父亲智力三级残疾,母亲智力二级残,家中没有劳动力,生活全靠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她侄女的父母根本没有经济条件来治疗她,就在准备放弃的时候,小雪绒的姑姥吴红琼不顾丈夫的反对,决定收养这个小侄女。

  正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生活中,有许多好人好事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中年女士—吴红琼,在我看来她对侄女的情感真是难能可贵。

  吴雪绒,女,9岁,肢体二级残疾,就读于肥西县特殊教育学校。父亲智力三级残疾,母亲智力二级残,家中没有劳动力,生活全靠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吴红琼介绍,小雪绒出世下来就比其他还在瘦小,到了走路的年纪,还不会走,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小雪绒智力肢体都有问题,营养不良,瘦如干柴,身体状况很差。父母根本没有经济条件来治疗她,就在准备放弃的时候,小雪绒的姑姥吴红琼不顾丈夫的反对,决定收养这个小侄女。

  吴红琼在地方民政部门为小雪绒申请残疾鉴定,确定为肢体二级残。就这样几年如一日,尽心尽力,小雪绒在姑姥的照料下,政府的救助下,慢慢长大、恢复。

  “这应该感谢去年民政上举办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天天训练跑、走路,才有今天的效果”,吴红琼带着感激之情向我们诉说,“就这样连续训练一年多,他从能独自站立,到一步一步慢慢移动,再到现在能正常行走,他会走了,我的腿差点断了。”

  原来,就在最近的一次去合肥大杨镇残疾人康复训练医院的途中,路过董铺水库的时候,由于赶时间,车速太快,右腿直接撞到栏杆上,当时鲜血浸湿了右脚,附近的好心人见状,打了120送到医院,在这样的情况下,吴红琼还想着侄女有没有受伤,能不能残疾这次的康复训练。

  在我看来这是位母亲对孩子应该做到的,但是她对自己的侄女也做到了,我从内心敬佩他的举动。据了解,她家离大杨镇太远,每次去要转好几路公交车,要4、5个小时,如果骑电动车只要2个多小时。每次为了赶上康复训练不得不骑车带小雪绒去。

  吴红琼,他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残疾的侄女,让小雪绒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大爱无声,做好事的人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她,不是共产党员,可她的奉献精神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不图回报的心,值得我们思索。在当下,倡导“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在我们党员干部中坚决贯彻执行加以学习,要向人民群众中延伸,在老百姓生活中宣传和发扬。为肥西严店最美姑姥—吴红琼,点赞!

  诚实守信类

  唐才(肥西公交有限公司驾驶员,县经信局推荐)

  主要事迹

  诚实守信公交人

  唐 才

  人物简介:唐才,男,1961.8.5,肥西公交有限公司驾驶员。

  事迹简介:5月29日早,家住上派镇张郢小区的董阿姨带着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乘坐肥西公交692路公交车,到达肥西丽景小学站时,两人下了车。下车后,董阿姨突然发现,她们随身带着的手提袋,遗落在了公交车上,而这个手提袋可不得了,里面装着母亲所有的积蓄,一共有一万两千四百元的现金,和价值三十七万元的借条。

  正文:

  唐才,一名普通的公交驾驶人,在平凡的交通系统中奉献了30余年,年安全行驶公里达3.3万公里,无违章、无事故、无病事假及旷工,一直保留3星的优秀驾驶员。他把“公车”当成“私车”一般爱惜,每趟出车都会将车辆打扫的干干净净,让乘坐他所驾驶的公交车的乘客感到舒服、安全、放心。面对每一位乘客,他坚持文明用语,提醒需要关爱的人,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十年如一日,是种习惯,也是种坚守!不仅如此,他认为,要当好公交驾驶员,工作准则就是“爱心服务”。

  29日早七点多,董女士接九十多岁的老妈妈回家,到丽景小学站下车时,因顾着搀扶老妈妈,将装有钱、衣物的袋子遗落在公交车上。下车后才发现袋子丢了。而此时,刚乘坐的公交车己经驶走。唐女士懵了,包内有12400元现金,另有37万元的借条。那是老妈妈所有的财产,要丢了,如何同九十多岁的老人家交待啊。情急之下,董女士乘坐后面的公交车,追到站内,并在驾驶员的帮助下联系了当班发班员,希望协助找寻。而此时,当班驾驶员唐才,在后视镜内发现后排座位上有个袋子,已经放在座位上行驶好几站了,凭经验,唐才断定是乘客遗落的。为保护好乘客的遗失物品,唐才将袋子拿到了驾驶室,准备到站后交到公司。车辆刚刚驶入站内,就迎到发班员王炯华,问询是否有捡到乘客遗失物品。俩人将袋子拿到站内,经清点,现金、借条保存完好。急匆匆赶到的董女士现场清点了钱物,异常激动,并从包内拿出200元现金要感谢唐师傅,被唐师傅婉言谢绝了。董女士紧紧握住唐师傅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坚持过几天要送上一面锦旗,感谢肥西公交驾驶员拾金不昧,传承并宣扬社会正能量。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好人好事的报道,觉得好人离我们很遥远。可今天,现实版的活雷峰被我碰到了,好人啊就在我们身边”董女士笑说道。省台第一时间记者了解了唐师傅的事迹后,于当天第一时间向唐师傅颁发了“第一时间好人榜”。同时唐才助人为乐的事迹分别被CCTV-13、安徽卫视、安徽经视、安徽公共频道、新安晚报、合肥晚报等媒体争相报道。好司机唐才用他高度敬业的责任心,在这一节车厢中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诠释着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的人间大美,平凡而伟大。

  肥西公交692路,是一条穿梭于上派城关地区的老线路,搭行和换乘的市民非常多,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自公司成立以来,共捡到乘客遗失物品有2万多件,折合现金50余万元。

  近年来,公司在积极服务广大市民的同时,非常注重员工职业道德和情操的培养,涌现出了一大批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好司机。小到钥匙、雨伞,大到上千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冰箱、万元现金等财物,司机拾到后都及时如数上交公司,拾金不昧、好人好事在公司层出不穷,展示出了公交司机良好的职业素养。

  公交司机唐才拾金不昧只是公交众多好人好事中的一个点,我们更希望通过传承并发扬这种社会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向好司机们学习,营造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让做好人,做好事成为一种习惯。

  温馨提示:

  现将候选人名单予以公示,请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监督。

  公示期:2020年3月16日——3月20日

  联系电话:0551-68841594

  来信地址:中共肥西县委宣传部宣教科

  邮箱:fxwmbsxddk@163.com

责任编辑:吕环宇

地方文明网

合肥文明网 | 瑶海区文明办 | 庐阳文明网| 蜀山文明网 | 包河文明网 | 肥东文明网 | 庐江文明网 | 长丰文明网 | 巢湖文明网 | 中铁四局文明网| 万家热线
           
合肥市肥西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